我又读到了黄丽容博士关于‘胎内记忆’的文章了,而这一次我读到博士要与大家分享一些权威池川明妇产科医生的着作‘和胎儿谈天!从出生前开始的育儿’里提及的几个关于‘胎儿记忆’相当有冲击性的实例。
实例1:关于胎儿的性别
一个任对谁都笑脸嘻嘻的女婴唯独不曾对爷爷微笑过。说来奇怪,爷爷在此女婴出生前被告知性别时说‘怎么是个女的!’
实例2:关于胎儿的懂事
一名4 岁的小男孩被问及怎么在母胎是很少动,他答道‘妈妈喊“痛”,我觉得妈妈很可怜,所以就不动了’。原来妈妈于怀他期间情绪欠佳,当有激烈胎动时曾对胎儿说过‘痛!别动!’
实例3:关于胎儿对周遭环境的认识(听觉)
‘听到小提琴音乐和英语’,一名二岁多的小女孩叙述她还在母体中的情形。原来妈妈怀她时每天练习英语会话,爸爸常弹夏威夷四弦琴。
实例4:关于胎儿对周遭环境的认识(视觉)
‘在(妈妈的)肚子里是看到树啦,建筑物啦,电灯啦!云是橘橙色的,道路也是
橘橙色的呵!’一名2 岁的小男孩如是说。原来妈妈于怀孕期间常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在沿海的公园散步!
关于‘胎内记忆’的研究,池川医生的总结之一为:妈妈于怀孕期很期待孩子的出生并常和婴儿聊天的话,多数可获得孩子答‘很温暖’、‘很开心’等的正面回答。反之是‘好寂寞’、‘真想早点出世’等的负面回答。
‘胎内记忆’的存在或许听来有点匪夷所思!但相信它的存在肯定令父母更珍惜胎儿,更重视生产前和胎儿的交流吧!这不正是我们常常听闻的‘胎教’吗?
读了这些实例,有何感想?我个人就认为妈妈是那么伟大,除了要身体照顾很好之外,也要在怀孕期间有很好的IQ 和EQ,以让出世后的小孩拥有健康与开朗的性格。
2007年10月1日星期一
大家知道与了解‘胎内记忆’吗?
2007年9月26日星期三
小孩真的那么压力吗?
我听到电台公开讨论一项关于‘小学是否要进行全日制?’的话题。
第一位成功致电进电台的是一位全职的家庭主妇。她不赞同全日制,原因是她的孩子放学回家需要做功课,然后要上补习班,星期六还要上‘珠算’等等。
我听DJ 有问及孩子不就是很忙吗?是否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了?那位家长声明自己要求不高,只要孩子考到前15 名就好。她还认为孩子功课跟不上,所以一定要补习,她认为这样能加强孩子的课业成绩。有一点让我百思不解的就是,这位妈妈不让孩子玩太多,她说孩子会分心... 也奇怪她一直说自己孩子读书承受很大压力?小孩才8 岁...
一位一直说自己孩子读书很压力的妈妈,是否有想过孩子的压力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说什么不要求高,但是补习、功课、心算等等,排得满满的时间表,让小孩都透不过气了。
孩子真的坐在一边死读书,考了一个前面的名次,就属于聪明吗?家长不让孩子游戏,其实是抹杀了孩子真正的学习能力,因为孩子很容易从游戏中学习,而且也比较容易吸收与活用。我想这也是冯碧珊老师一直强调的话题。
我认为孩子的压力并不是功课太多,而是他们都尝试达到父母的要求。我其实真的希望知道这些小孩是否有真正了解自己为什么要上学?求学又为了什么?真的为了考前15 名吗?
请大家深思...
Posted by
雪雯
at
00:42
0
comments
Labels: 儿童教育, 小学教育, children education, parenting
订阅:
博文 (Atom)